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 《定风波》
柬埔寨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举世闻名的吴哥窟文化遗产,然而近百年来却饱经沧桑,经受过长期殖民、炮火摧残与红色高棉的阴影,直到上世纪90年代,硝烟才逐渐散尽,政治局势也趋于平稳,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尽管如此,柬埔寨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仍然很低,特别在医疗方面急需援助。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及非政府组织在想方设法对柬埔寨伸出援手。中国也早在12年前就派出了援柬医疗队,定点帮助和援建柬埔寨王家军总医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自今年1月底踏上美丽的高棉国土,至今已半年余,很多老师朋友都曾关切的询问过在我这里的生活工作情况,叮嘱我注意身体,注意安全。让我虽然身在异乡,却心里仍然暖洋洋的。昨日读到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最后这两句词实在是让我感慨万千,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柬埔寨,无论从物质条件还是心理状态上一开始都有不小的落差。然而柬埔寨乐观的人民,却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许是因为信仰佛教的缘故,他们并不为现状所苦,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颇有些佛家所说的“顺世”的心态。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孩子,虽然衣着朴素,但几乎都是笑容满面,眼神清澈的像要滴出水来;在医院里,向叫不出名字的病人和家属颔首致意,家属也会双手合十,表示感谢。这些景象,极大的沉静了我的内心,也让我从心底流淌出更多的悲悯之心,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为这些淳朴的人们,做点什么。
刚到柬埔寨,我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开展工作”。我在国内工作的医院是位于上海的著名的三甲医院,无论是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还是学科人才的软性指标,在全国都处在较好的水平。然而,在柬埔寨,软硬件条件都十分匮乏,医疗相关的耗材短缺尤为突出等,为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这里,“等、靠、要”都是行不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展工作。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柬方医生的全力配合,也得到了医疗队队友的大力支持。
神经外科总是充满了危急重症,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深夜的手术室内和柬方的医生一起合力奋战。面对这样的病人,我们很多时候是把自己顶在前面和死神在搏斗。有时候运气站在我们这边,我们相视一笑庆祝成功;有时候不走运,我们拍拍肩膀从头再来;有时候想要放弃,但却又鼓励说再坚持一下。当4月15日柬埔寨的新年夜,我凌晨3点多结束手术出来看到满天的烟火时,我在心中暗暗祈祷,愿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的淳朴人民新年都能幸福安康,愿柬方的同事们,新年都能够更上层楼。
除了工作上的相互配合,在生活中,同事们的关照也是无微不至。办公室专为我们买的冰箱里永远装着各式饮用水,常常还会有时鲜水果(芒果、榴莲、山竹、桂圆)。每次手术下来,总会有小点心缓解一下疲惫的精神。科主任Tony家田里自产自种的玉米和香蕉更是我们医疗队队友们爱不释手的吃食。闲暇时,或在湄公河畔,或在博格山下,盘坐休闲,纵情于山水之间,也别有一番风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和柬方的同事们,更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像一家人。我们习惯了每天清晨用柬语相互问候,习惯了在遇到问题时候第一时间征求对方的意见,习惯了共同面对快乐,也共同面对遗憾。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可在这里,我也有了“家”的感觉。
援柬的这一段经历,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或许只是很小的片段,但并不因为时间的长短而削弱了它的价值。一年时间很短,可一年时间承载的经历却很重。相逢有时,后会有期,当援柬任务完成之后,我和柬方的医生同事们依然是好朋友,依然是好兄弟,因为我们曾经共同的经历。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近期评论